
此阶段是设计的前提,决定后续方案的可行性与适用性,需获取 3 类核心数据。
- 水质水量数据:收集污水来源(如生活污水、工业废水)、日均 / 峰值水量、进水水质指标(COD、BOD、SS、氨氮等),明确当地环保部门要求的出水排放标准。
- 现场条件数据:确认设备安装场地的面积、地形、地质条件(如承载力),以及周边是否有特殊限制(如居民区、水源地)。
- 用户需求数据:了解用户对设备自动化程度(如手动 / PLC 控制)、占地面积、运维成本、建设周期的具体要求。
这是设计的核心环节,需根据前期数据匹配最优处理工艺,避免 “一刀切”。
- 工艺筛选:根据污水类型选择工艺,例如生活污水常用 “AO 工艺 + MBR 膜”,高浓度工业废水可能需 “预处理(调节池 + 气浮)+UASB 厌氧 + 好氧工艺”。
- 工艺计算:通过公式计算核心构筑物(如调节池、反应池、沉淀池)的体积、水力停留时间(HRT)、污泥负荷等关键参数,确保处理效率达标。
- 方案比选:从处理效果、投资成本、运维难度、能耗 4 个维度对比 2-3 个备选方案,最终确定 1 个最优方案并形成书面报告。
根据确定的工艺,选择匹配的设备并整合为完整系统,需兼顾性能与经济性。
- 核心处理设备:如格栅(拦截悬浮物)、水泵(提升污水)、曝气器(好氧工艺供氧)、膜组件(MBR 工艺核心),需按水量和工艺参数确定型号与数量。
- 辅助设备:包括加药装置(投加药剂)、污泥脱水机(处理剩余污泥)、消毒设备(如紫外线消毒器)、自控系统(PLC 控制柜、传感器)。
- 设备兼容性检查:确保各设备的接口、功率、运行参数匹配,避免因设备不兼容导致系统故障。
将设计方案转化为可落地的图纸与文件,指导施工与验收。
- 施工图绘制:包括设备平面布置图、管路系统图、电气接线图、设备基础结构图,图纸需符合行业标准(如《室外排水设计标准》GB 50014)。
- 技术文件编制:编写设备说明书(含安装步骤、运维指南)、材料清单(设备型号、数量、供应商)、验收标准(明确出水水质、设备运行参数的验收指标)。
对于复杂或大型项目,需通过模拟或试点验证设计合理性,降低风险。
- 软件模拟:使用 SWMM、GPS-X 等软件模拟污水在系统内的流动与处理过程,验证工艺参数是否达标。
- 试点运行:搭建小型试验装置,通入实际污水试运行 1-3 个月,根据运行数据调整设备参数(如曝气风量、加药量)。
要不要我帮你整理一份污水处理设备设计基础数据收集清单?清单会明确各类数据的获取渠道和填写要求,方便你快速启动前期调研工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