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智能机器人设计的发展史是一部从想象到现实、从简单机械到复杂智能系统的演进史,具体如下:
- 古代萌芽阶段:人类对智能机器人的想象可追溯至古代。古希腊神话中有火与工匠之神赫菲斯托斯的机械仆人,中国战国时期《列子》记载了歌舞机械人 “偃师献艺” 的故事。公元 1 世纪亚历山大港的希罗自动剧场,通过齿轮组与水压系统实现可编程戏剧表演,预示着自动化技术的萌芽。
- 工业孵化与早期发展期(20 世纪 50-70 年代):1954 年,乔治・德沃尔发明了第一台可编程工业机器人,并于 1959 年与约瑟夫・英格伯格共同制造出 Unimate 机器人,应用于通用汽车生产线。1966 年,斯坦福研究所研发出 “夏基” 机器人,它配备摄像头和触觉传感器,能自主移动、避开障碍物等,其分层软件架构为后来的机器人提供了借鉴。1970 年,苏联将 “月亮车 Ⅰ” 送上月球,可远程控制进行月球探测。1973 年,早稻田大学推出世界第一款人形机器人 WABOT-1。
- 技术融合与初步应用期(20 世纪 80 年代 - 2000 年):随着计算机和传感器技术进步,机器人开始拥有 “感觉”。1988 年,美国推出医疗服务机器人 HelpMate。日本本田从 1986 年开始研发人形机器人 ASIMO,并于 2000 年发布第一代机型,实现了双足行走等突破。2000 年,“达・芬奇” 手术机器人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投入使用,可远程操控进行精准手术。
- 智能化与高动态发展期(21 世纪 10 年代至今):人工智能、深度学习等技术推动机器人向智能化、通用化发展。2013 年,波士顿动力发布双足人形机器人 Atlas,展示了极高的动态运动控制水平。2022 年,特斯拉推出 Optimus 机器人。中国企业如宇树科技、优必选等也纷纷推出具有竞争力的人形机器人产品。2023 年,谷歌 PaLM-E 模型实现具身智能突破,能在厨房自主完成 “制作拿铁” 任务。2025 年,全球首个《人形机器人智能化分级》团体标准发布,推动产业规范化发展。